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同济学派”(上篇)(同济大学 创意设计学院) -尊龙凯时网址
- 考研
- 2022-05-26
- 1643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同济学派同济大学的设计教育发端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深刻地受到了德国“包豪斯”学派的影响同济设计。黄作燊教授是包豪斯的第一任校长格罗皮乌斯在哈佛大学招收的第一个中国学生,他把包豪斯学派的思想成系统地带到了上海,在上海推行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思想。因此长期以来同济大学的设计教育是以建筑学教育为基础的,具有“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风格。
2009年,同济大学借鉴了世界设计与创新学科的最新理念与模式,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前身是同济大学建筑系)艺术设计系的基础上,把“设计”与“创新”联系了起来,建立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同济设计考研。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很多教授是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过来的,甚至拥有规划和建筑学背景,直到现在还有部分老师在两个学院都有授课同济设计考研。包括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院长娄永琪教授也是建筑学专业出身, 偷偷插一句,我本科也是建筑学专业~
因此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设计史论的考研试题中会有关于建筑学专业方面以及同济学派的知识的考查同济设计考研。这部分知识也不可以掉以轻心~
同济学派与同济风格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同济大学建筑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同济学派”,其设计风格被称之为“同济风格”同济设计考研。
之所以在建筑史上受到如此高的赞誉,是因为同济大学建筑系极其重视跨学科的发展和多学科的整合,坚持以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为灵魂,以自主创造、博采众长的学术品格为本色同济设计考研。同济大学建筑系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演进,特别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做出了学界认可的历史性贡献。
同济大学建筑系是我国院校中最早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系,以及是我国理工类大学中最早开设风景园林、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的院系同济设计考研。
同济大学建筑系非常注重培养师生的设计素养和人文素质,众多集建筑师、教育家和学者于一身的大师云集于此同济设计考研。这些大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设计风格、学术品格和多样个性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状态,同济大学建筑系也成了国际建筑文化交流的中心。
何为同济学派“同济学派”是一个内涵非常深广的概念,它包含了建筑哲理和设计思想、设计手法、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等同济设计考研。同济学派是云集了众多大师,而并不是某一权威的一言堂。同济学派向来被中国建筑界视为“包豪斯”风格或“现代派”风格,与我国其它的院校相比较,同济建筑系确实更加注重技术、低调务实,更加富于理性精神,更加着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建筑人才。
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系之初,1952年来自圣约翰大学、师从包豪斯第一任校长格罗皮乌斯的黄作燊和师从原包豪斯学院鲍立克的李德华、罗小未等教师的加入,1956年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的学生罗维东到同济建筑系任教,使同济学派和包豪斯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师承渊源,既有别于欧美学院派传统的影响,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济设计考研。
以《时代建筑》《城市规划学刊》《理想空间》等知名学术刊物为核心的建筑思想,以文远楼(黄毓麟、哈雄文设计)、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李德华、王吉螽设计)、松江方塔园(冯纪忠设计的)为代表的作品也使同济学派很早就在建筑创作上树立了批判性同济设计考研。
同济学派的大师和学者们,在文革时期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中,饱经了时代的磨难和坎坷同济设计考研。但是,他们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将个人的生死与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先天下之忧而忧,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一旦可以做出贡献,立即全身心投入,以天下为己任,毕生寻求建筑的终极意义。
同济学派的师承关系1952年同济大学建筑系正式成立,但是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启蒙时期同济设计考研。
同济大学建筑系是由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建筑系、大夏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建筑系以及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大同大学、交通大学土木系合并后成立的,而这些院校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同济设计考研。
■ 之江大学
之江大学的前身是1845年建立的崇信义塾,1867年改名育英义塾,1897年更名育英书院,1906年扩充为大学,1914年正式改名为之江大学同济设计考研。
之江大学土木系创办于1929年,陈植、吴景祥、陈从周等著名学者都曾在之江大学建筑系执教同济设计考研。
■ 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的前身是1865年创办的培雅书院和1866年成立的度恩书院,1879年这两所书院合并为圣约翰书院同济设计考研。1905年升格为大学,正式更名为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42年,黄作燊、陆谦受、王大闳、陈从周、鲍立克、李德华、罗小未等著名的大师都曾在这里执教同济设计考研。正是这些大师们孕育并培养了同济学派。
成立同济大学建筑系以后,这些大师相继加入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行列,形成了精英教授阵营同济设计考研。
同济学派的大师们有着千差万别的教育背景,有着多元的学术理论和观点同济设计考研。在“文革”时同济大学建筑系曾被称之为“八国联军”,这其实是一种从贬义之中透露出的多元化宽容。
他们中的许多人学贯中西,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深厚,很早就创导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同济设计考研。中国古代将这样的大师称为“哲匠”,即兼具形而下和形而上的技能和品质,既能坐而论道,又能施展哲匠的设计才华。
这些大师有:
金经昌(1910—2000),中国首个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办者,毕业于德国达姆斯塔特理工大学,回国后曾在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工作,1947年起在同济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任教授,在国内首开都市计划课程,1952年创办国内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同济设计考研。以艺名“金石声”著称的他又以摄影艺术闻名全国,其篆刻艺术也有很深的造诣。
冯纪忠(1914—2009),同济大学建筑系创始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位荣膺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称号的建筑大师和思想家、建筑教育家同济设计考研。毕业于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建筑系,以其哲学和思想塑造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世纪60年代初,冯纪忠创造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教学体系,并在国内率先探索现代建筑的传统精神。这个体系奠定了同济大学建筑教育体系在国际建筑教育和建筑学术界的领先地位。同时,他推动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提出了新的方向。冯纪忠也是我国最早从事实验性建筑实践的先驱,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曾致力于上海的旧区保护与改造。
黄作燊(1915—1975),1937年毕业于伦敦英国建筑师学会建筑学院,1939年追随格罗皮乌斯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接受了现代建筑思想同济设计考研。1942年回国后,他将现代主义理念贯彻于教学之中,在理论上强调建筑与时代、生活、技术发展的关系。作为杰出的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大师,他是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创办人、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创始者之一,曾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编制。
陈从周(1918—2000),园林艺术大师、著名古建筑专家同济设计考研。他曾师从画家张大千和中国古建筑研究权威朱启鈐,并在圣约翰大学和之江大学两校讲授中国建筑史课程。他组建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建筑历史教研室,为弘扬传统文化呕心沥血,同时参加并主持了上海近代建筑史编撰以及大量的古建筑和园林修复工作,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了闻名世界的明轩,将中国园林的精神推向世界。他的《说园》《苏州园林》以及大量诗文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陈植(1902—2002),中国近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的创始人之一同济设计考研。他曾任同济建筑系第一任设计教研室主任,代表作品有大上海大戏院、鲁迅纪念墓园等,为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吴景祥(1905—1999),同济大学建筑系第一任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同济设计考研。其代表作有上海海关图书馆、同济大学南楼和北楼教学楼等。
哈雄文(1907—1981),同济大学教授,曾经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教研室主任,参与同济大学文远楼的设计同济设计考研。
李德华(1924— ),著名建筑和城市规划教育家,曾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一任院长同济设计考研。他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影响了几代建筑师和规划师。他的思想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其指导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新一代教学大纲得以制定,确立了学院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目标,开拓了同济建筑系的国际交流。此外,他在国内最早创导并研究城市规划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对上海的城市发展规划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罗小未(1925—2020),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荣膺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称号同济设计考研。她致力于引进国际建筑学术思想和建筑理论,培养了许多人才,建立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研究队伍。她创办了著名的学术刊物《时代建筑》。同时对推动国际建筑学术交流和对上海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
戴复东(1928—2018),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第二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荣获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梁思成奖同济设计考研。代表作有武汉东湖梅岭招待所、同济建筑系馆等。
后继的教师中常青于201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志强于2017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了新一代大师正继承先辈事业,开拓同济学派的未来同济设计考研。工业设计有王曾纬、殷正声、吴国兴等教师。同济大学建筑系素以多学科、跨学科的发展为主旨,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有七位建筑师荣膺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称号,其中四位是同济建筑系的教授同济设计考研。由此可见,同济大学建筑系对国际建筑界有相当的大的影响力。
同济学派的教育探索及成就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之初,建筑系就与建筑设计院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济设计考研。设计院汇集了许多建筑大师和结构大师以及设备工程方面的专家。
成立设计院的初衷是使建筑系的师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社会上的设计院所不具备的优势,有着强大的人员储备和理论及技术支撑,优秀的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进入设计院工作同济设计考研。
同济学派一直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和建筑实践方面坚持不懈地探索同济设计考研。关于中国新建筑的方向,以冯纪忠为代表的大师们也一直在探索中国实验性建筑的道路,在同济大学建筑系获得博士学位的王澍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也说明了该探索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肯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师们广泛参与全国,尤其是上海的城市建设,为保护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济设计考研。作为高等院校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可能只有同济建筑系能做到如此广泛而又深入的程度。黄作燊、钟耀华等均参与过1945年上海大都市计划的编制。
1949年以后,黄作燊、金经昌、冯纪忠、钟耀华等都曾经是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委员,李德华曾经担任上海市政府的决策顾问同济设计考研。今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参与了许多上海市重要的城市规划咨询和顾问工作。
2010年,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四位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之一,同时又是世博会组委会的顾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郑时龄从2000年起就一直参与世博会的申办和筹办工作同济设计考研。
此外,世博会园区的三位总规划师吴志强、徐毅松、沈迪,以及世博会总建筑师沈迪都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同济设计考研。
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国,他们对世界各国以及中国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学科和实践重要的贡献同济设计考研。
接下来会推送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设计史论的考研试题中有关于建筑学专业方面以及同济学派的知识的考查的专题文章同济设计考研,敬请期待~
欢迎关注公众号:北原的设计田野
会有更多干货
本文转载自网络于2022-05-26发表在研究生信息,如有疑问,请联系ag人生就是博。 尊龙凯时网址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gokaigai.com/ky/tong-ji-da-xue-she-ji-chuang-yi-xue-yuan-yu-tong-ji-xue-pai-shang-pian/
上一篇
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分析(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怎么样)
下一篇
发表评论